这是薇薇安的第22篇文章
/
听说老家要进行城区改造。
从小居住的老房子和熟悉的街道,大部分都在计划内。
想着。那些模糊又陈旧的儿时记忆,这回真的是要就此消失了。
趁着春节,回了老家一趟。
/
家乡是个亚热带的小县城。
路途到一半的时候,要经过河谷热带区的一个小乡镇。
曾经是交通要道上连接县城与外界的集镇,
现在还依稀留着一些曾经繁华的痕迹,
仍然还有大货车在这里停留歇息,
也有过往的游客停车小憩。
所以路边也偶尔会有售卖热带水果、当季菌子或是农户人家土产等等的或本地或商贩,
还是蛮热闹。
话说还真是第一次吃蜜多萝,可不是榴莲哦。
还真是蛮好吃。没榴莲那么霸道,但也清甜。
菠萝是热带地区的水果代表。
想起来更小时候还跟着姐姐们满地跑的时候,
热带乡镇田地里面最让人好奇的就是它。
又硬又扎的叶片怎么看怎么不招人喜欢,
可是地面下挖出来的果实又甜蜜又多汁。
小时候的脑袋里可想不通那么多为什么。
小县城靠近北边的一个小水库。
当年和姐姐不知道在这里度过多少欢乐时光。
水边找泥螺捡小碎贝壳,偶尔还会在浅水区找到小虾或者小鱼。
小姑娘家的童年生活大抵差不多,
不像男娃一般,非要到泥里滚一遍浑身湿个透才是玩过水了吧。
曾经荒芜和杂草丛生的小池塘,早已经改造成公园,
建了长廊镶了池边,沿着湖岸整齐的绿荫小道,
还有休息的亭阁和广场,几树紫玉兰开的正当时。
小公园附近原来有一段很平直也少人的公路,
小学时候偶尔体育课老师会把全班同学带到这儿上短跑课。
如今看着那么短短的距离,怎么都觉得这跟当时跑步的那50米,
差的可不止一点了。
正逢初一。偏僻一些的大道上行人很少。
大樟树落了满地的枯叶,枝头已绿意盎然,却依稀还是印象中的模样。
慢慢行至当年居住的老房子。
如今早已荒废多时,看起来很久都没人住了。
现在看起来那么狭窄的小巷,记忆里可比这个宽得多,
记得门前有石板石条可以坐,夏天的傍晚各家吃了晚饭就在门前坐着闲话家常,
这时候是小朋友们嬉闹的时光,从巷子这头跑到那头追逐打闹,
时不时就钻进哪家躲猫猫;
中午时候天气炎热,摘了各种叶子果子,在石凳上摆家家,
就能一直玩到下午。
如今,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再过几个月。它也将永远消失在这个时空中。
红砖墙的这个小屋子,是当年我和姐姐的房间。
有个对街的小窗户。夏夜晚上,在窗前作业,凉风习习,
晚上醒来月光如水,能斜射进来。
大门应该一直没有换。
已经斑驳的门面,总觉得依稀还是当年我爸刷漆的颜色。
甚至觉得贴着的一对门神仿佛还是我当年亲手刷了米浆贴上去的那一对。
从老家的小巷子出来,是通向县城主城区的街道。
巷口当年有一家早点铺,卖的是清真的豆腐米线。小时候常常来。
特色是用牛油炒制的板豆腐切碎做浇头,没有肉,
豆腐有韧劲有嚼头,辣椒非常香,很小的门面但是热闹非凡。
如今还开着。店面依稀还是当年的样子,可是味道,你懂的。
继续沿着街道往下走。便小县城的中心了。
主要的政府机构、学校都环绕着中心的广场分布,当然最热闹的商业区也在这里。
少数民族区县自有其民俗风气,逢年逢节,燃起篝火围成大圈弹起三弦跳起锣舞,
那是最寻常不过的场面。
不过记忆中过年最向往的,却还是这个只有这时候才有的小吃。
豆沙糕。
小时候过了年三十。
初一穿上新衣服,午后就要到最热闹的广场来凑热闹了。
稍大一点,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买一盘只有过年才做的豆沙糕回去。
搪瓷做的大平盘子,直径大约A4纸那么大,
买豆沙糕的阿姨们都是流水作业,你负责舀豆沙,她负责撒料,再一个负责切纹路打包,
盘子放到秤子上,舀上足斤两的用红糖和绿豆熬好打成细泥的豆沙,
晃动盘子平铺成薄薄的一层,
用筛网一次撒上炒熟的面粉,一层白的原色,一层拌了使用色素的红粉,
然后撒上红糖粉,撒少炒香的芝麻,
最后薄薄的木片在沙糕表面划出纵横交叉的线条,形成一格一格的菱形图案,
就大功告成。
心满意足的托着一盘香香甜甜的糕回去,放在供桌上,
大人们分给你一个薄的小木片,
小心翼翼的沿着画好的菱形格子,
刮一小格放进口中,豆沙的细腻、芝麻的香、红糖的甜蜜,
觉得世界上再好吃不过的东西就是它了。
现在很少有带着托盘来买的人家了。
大家都是图方便,用简易饭盒买了回家,方便又好带。
可是,再也找不到儿时用小竹片刮着吃时候的味道了。
酸酸甜甜的泡萝卜。每地都有,酱汁见差别哈。
这也不用说了吧。
记得小学时候是真着迷。
放了学在老头子划糖画的摊子前能站大半天,
最后下决心转一个,
大部分时候只得一只小蜜桃或者一只小猴子,
眼看着插在最高处那个神气活现又大又漂亮的大金龙,
依依不舍的才离开。
也是儿时喜欢的拉粉。喜欢甜甜的红糖玫瑰酱。
好像,从小一直喜欢吃甜的。现在也改不了。不只是吃的。
油煎糯米肠。咸口的。肠衣洗净灌入草果粉腌制好的糯米,上屉蒸熟后再用油煎。
又香又软。
小时候这个好像吃得不多。长大后餐桌上见得多了。
香橼。没错,就是昨天舌尖3看到的那一种。
老家过年时候都有摆放香橼的习俗。小小一个,清香满屋。
小白屋现在也放着一只。晚上下班回家,好熟悉的味道。
老家才有的一种柑橘。家乡话叫黄果。
小时候能吃一只可稀罕,又甜又水。
当然比不了现在各种改良的品种。
可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什么也无法替代。
小县城如今和离开时候早已变了太多模样。
偶尔回来,也只能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回想曾经。
人也一样。
一路前行,相遇分离,命运辗转。
谁知道谁能够又再相逢的时候。
不过是。后会无期。
还有几道家里常做的地道的家乡菜。
和这年这节一般,乡音不改,故园难归,仅能以此怀念罢。
花生舂芹菜。
青豆酸菜汤。
春节的青豆可是当季菜。用老家最地道的腌菜煮,酸甜适口,白米饭绝配。
豆腐肠。和香肠意思差不多。填料换了豆腐和肉糜。不腻口。
这是今年第一次做的,某同学介绍的蒸萝卜。哈哈第一次这么吃法。